对那些品德高尚的官员进行表彰,周公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成为了官员修德重贤的典范,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还有后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都成为了后世为官树德的榜样,中国古代的官员也正是在这些治臣明吏的激励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廉洁、清明的父母官。主要表现为(1)提拔重用那些勤勉为政而又政绩突出的官员,如东晋以“酌贪泉以明志”著称的广州刺史吴隐之就因清正廉洁、勤于政事而被提升为前将军;明初监察御史陶原仲因不阿权贵、秉公执法而被摧升为按察使等;(2)在他们死后给予政治荣誉和施恩于其家属。如把其事迹载入正史中的《循吏传》《良吏传》等,给予“孝肃”如、包拯、“忠介”如海瑞等褒扬溢号,并荫官其子孙、善待其家眷等。这样一来,
f就造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影响,促使更多的官员向官德高尚的人看齐,从而有力促进了官僚队伍作风的转变。例子:“子罕辞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公仪休拒鱼”《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灭官烛看家书”。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