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原让水河保护区的基础上扩建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自此川陕甘3省都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区,总数增长到13个,将14的大熊猫栖息地和36的大熊猫个体纳入保护区管理范围。80年代新增2个保护区,90年代保护区达到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36个,2010年大熊猫保护区达到63个。截止到2013年,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束,有大熊猫分布的保护区达67个,这67个保护区覆盖了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并保护了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目前,我国大熊猫保护区总面积达到336万公顷,然而虽然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但是仍旧有部分大熊猫栖息地没有被保护区覆盖,这种情况在局部山区尤为严重,如在陕西秦岭大约有284的大熊猫栖息地没有纳入保护区管理,在四川邛崃山系,这一数字高达60以上。由于人类生产和开矿、修路、水电站建设等大型工程的阻碍,现有的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现象严重,被隔离成33个板块,这33个板块里的大熊猫被隔离成无法交流的33个局域种群。仅有6个种群内大熊猫数量超过100只,其余小种群均面临较大的灭绝危险。有18个局域种群内的大熊猫数量小于10只,面临极大的局域种群灭绝危险。对这些被隔离的局域种群必须采取修建廊道、人工协助迁徙等方式以帮助其与邻近种群进行基因交流,否则极有可能会相继灭绝。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设置按级别分包括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自治州)级和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级四级。有大熊猫分布的国家级保护区与省级保护区比例接近1∶2,县市级保护区比较少,全国仅有5家且全在四川境内。一般情况下保护区由外向内可以划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这是国际通用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生物保护区功能划分的基本模式。不同区域内对人类活动方式与强度的管理要求不同。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对保护区内的生产作业等人类活动进行了详细规定。按规定,在实验区人们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在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在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在实际操作层面,视各地保护区的具体情况不同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大熊猫保护区一般地处偏远山区,工作十分艰苦。大部分保护区山高谷深且多有毒蛇猛兽出没。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为了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经常需要风餐露宿、翻山过河,还要耐心地做当地村民的工作,甚至要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