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生物学特性。20世纪70年代,Friede
stei
等7首次证实,骨髓中除含有造血干细胞外,还含有梭形的集落形成成纤维祖细胞或成纤维集落形成单位,这些细胞在体内处于休眠状态,在体外适当条件的刺激下可进入细胞周期,从而形成类似于骨或软骨碎片的细胞集落。在随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BMSCs的存在,并创建了体外分离培养BMSC的方法。Friede
stei
等8将分离得到的骨髓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培养4h后弃去非贴壁细胞,即可看到少量纺锤形细胞,这类细胞经24d休眠后迅速增殖,并且能多次传代,这些细胞类似成纤维细胞,被称为成纤维细胞集落,这就是现在所公认的BMSCs。
f1BMSCs的分化能力BMSCs是一种未分化细胞,其基本特性为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BMSCs在体外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如地塞米松、TGFβ、FGF、胰岛素等可以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及支持造血的基质细胞等分9化。用双丁酰环磷腺苷和异丁基甲基黄嘌呤处理或在神经生长培养基中添加E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诱导BMSCs表达神经分化早期的标记。10Sa
chezRamos等用BMSCs通过体外诱导成为神经细胞,表达NSENeuNNFM和tau等神经标志。此外BMSCs在体内也可分化为神经细胞,将人的BMSCs注入脑梗死9周后的大鼠大脑或全身应用治疗脑缺血性疾病,发现这些细胞分化为胶质细胞(表达GFAP)少突胶质细胞(表达GalC)和神,经元(表达NF120NF200NF70NSE和βⅢNeuNMAP2)11。Brazerlto
12等也观察到在体内条件下,供体的BMSCs在小鼠脑内可转变为神经元表达NEUN、NE等神经元标志蛋白。BMSCs这种多方向的分化能力,可以为组织修复提供细胞来源。2BMSCs的趋瘤性及迁移能力干细胞具有向损伤组织、缺血区域定向迁移的能力,称之为“归巢homi
g”,13这种“归巢”特性是体内干细胞修复损伤或替代坏死结构的基础。大多数肿瘤组织内部缺血、缺氧,以及多种肿瘤分泌因子的存在使人们考虑干细胞的肿瘤趋14向性的存在。BMSCs的肿瘤趋向性最早在黑色素瘤中被发现,Stude
yM等发现静脉输注BMSCs后,BMSCs具有明显的向黑色素瘤“归巢”现象。Nakamizo15等人最近报道,他们从健康志愿者骨髓中分离得到BMSCs,同时建立裸鼠脑内人胶质瘤异种移植模型,发现BMSCs静脉输入后可以选择性的分布到肿瘤组织中,而移植到大脑半球的BMSCs更容易向肿瘤组织迁徙。在体内,BMSCs16可以向多种造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