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种审美能力,主要靠文学、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也与悟性、天分以及生活经验等密切相关。无疑我们对作品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瞬间完成的感悟阶段,而应当上升到理性的感知阶段,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最终应当是感性的和知性的统一。二、从“意识流”出发解读古代诗词文本意识流作为一种心理学学说,首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那么,意识流手法何以能与解读古代诗词发生关联呢?这是因为意识流概括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现象,即意识的自由流动,大致相当于下意识活动和自由联想。这一方面的例证,笔者暂且引用刘学揩先生对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赏析为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他指出“李商隐的无题往往着重抒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事件与场景的描叙常常打破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这实际上是对李诗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一个阐释。在他看来,上述《无题》诗表现得相当典型起联明写昨夜,暗含由今宵到昨夜的情景联想与对比;次联似应续写昨夜,却突然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末联则再回到自身。这样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其他手法的运用就使这首诗显然断续无端变幻迷离使读者感到困惑。他的结论是“把它看成古代诗歌中的‘意识流’作品许多困惑和歧解原是不难解说的。”诗词作品中写意识的流动,表现的是一种心理时空,心理流程是连续的,而心理内容是无序的,时间、空间的顺序都给打破了,从而在作品中创造出广阔、丰富而又灵动、多变的艺术世界。三、作者创作心理心理补偿说第三个方面涉及的是作者的创作心理分析,即创作动力心理机制,在此我们需要引进一个心理学名词心理补偿说。当一个人在事业上、生活上遭到某种挫折、失败或者在肉体上、精神上蒙受某种灾难、伤害的情况下除了承担相应的精神痛苦之外还往往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补偿的心理甚至在濒临绝境时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
f也可以说是弱者的一种心理补偿。对古代诗人来说这种在特定背景下所萌生的补偿心理可能成为一种创作动因从而创作出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作品。在中国古代各朝文豪中不乏典范来证明创作心理中的心理补偿这一说,或者说我们可以用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