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感官可以把握、感觉的外显形式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和获得的审美经验也因而具有感性直观性。r
4.感知:实际上是感觉和知觉的r
总称。其中,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而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不过,在具体的经验活动中,感觉和知觉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经验行为的基础层面。r
5.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r
6.接近联想:是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验中经常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因而很自然地会从其中的一个联想到另一个。所谓“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等说的正是这种现象。r
7.类似联想:是由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的相似而引起的。我们常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本质上都建立在类似联想的基础上。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比、兴等表现方法也与此相关。r
8.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这种联想主要建立在两种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功能不在于强化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强化对这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r
9.再造性想象:是指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它要求主体能够依据自己的判断力,来合理地建立表象之间的联系。主体必须在感知材料和理智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同时又不能违背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想象活动既要在表象r
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又不能依赖于直接的逻辑推理。r
10.创造性想象:是指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原来没有的新表象。它与再造性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主体的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要以自己脑中储存的记忆表象为基础。r
11.自我调节:即人或自控制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克服、校正与目标间的偏差,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控制论侧重于对行为控制的研究,而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心理建趁问题。r
12.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是主体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r
1.游戏说:首先是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