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让用户有炫耀的资本和自传播的动力。
第2步:寻找100位KOL进行产品封测
无论是小米还是其他产品型社群,他们的发展轨迹都是首先从万千潜在用户中筛选100位KOL,那么这些KOL从哪里找?需要符合哪些条件?第一批KOL只能靠创始人的人脉资源来定向邀请,或从垂直论坛找大咖、达人,这些人名气不一定大,但在细分领域有绝对话语权和影响力,还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力,当然能幽默风趣那就再好不过了。更关键的是这些KOL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分享,晒个不停。
“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第一批进入者必须高度认可社群发起人,高度认可群文化和群目标,某种程度上用金钱来投票是甄别是否为同路人很管用的方法。金钱既是一定的门槛,同时愿意为一个社群付出金钱的人,也愿意付出时间,愿意为社群投入时间的人才是真正的铁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社群都要用金钱来投票,但是加入必须有门槛,无门槛的社群,只是一味地拉人头追求数量,最终只是一个人群而已,跟牛群、羊群没任何区别!
“社群”落地:从构建到运营只需七步
第3步:策划社群活动,强化身份认同精品文档
f精品文档
社群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聚集与连接,线下活动是保持社群生命力和活跃度最为重要的保障。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只有在高频互动中才能强化成员彼此的链接,增加成员的归属感。《大连接》的作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认为参与(即重复的合作性互动)能够建立信任并增加关系的价值。互动分为线上和线下互动。线上聊一百次不如线下见一面,通过移动互联网的连接很容易找到价值观相近的伙伴,但若没有见面机会,彼此很难产生信赖。
目前很多活动内容聚焦在新产品体验或邀请铁杆会员参观工厂、观摩生产流程等。很多社群不重视用户之间的交流,而在意活动的影响力或规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用户彼此的交流,而非活动本身,更不是形式上在一起。据统计小米平均每个月举办21场活动,米粉节、同城会等等,从中可以看出高频次活动对社群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社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内聚拢成员,强化成员关系,对外宣扬社群核心价值,吸引新成员加入,同时不断的向外界宣告社群存在。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如果人们一周看不到企业的消息,很容易就被人们遗忘。为什么那么多EMBA同学喜欢参加玄奘之路,一方面是活动本身带给人们刻骨铭心的体验和人生感悟,最重要就是人们在一起徒步穿越戈壁途中凝结而成的一生情谊。
第4步:构建一套极客文化体系,提升成员专业认知
雷军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