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但以为多数人总会比自己正确一些,从而采取从众。属于这种情况的人最多。⑶行为歪曲。被试确认自己是正确的,而别人是错误的,但不愿被群体视为越轨者,所以表面上采取相符行为。后来,跨文化实验研究都证实了这种想象的普遍存在。补:该实验有很多优点,如简单易行。但主要缺点是不经济。㈣影响从众的因素
3
f⒈群体因素⑴群体的一致性。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如果群体中另外还有人持不同意见,即使这个人与他的意见也不同,但只要他的意见和群体意见相异,都会使前者的从众压力大为缓解,从众率后明显降低。补,对于偏离者对从众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如果被试对于信息性影响作出反应,那么出现一个偏离者对从众影响很小,一个偏离者不会使个体对大多数人提高信息的效度抱有很大的疑惑。然而,如果个体是对群体的规范性信息作出反应的话,那么出现一个偏离者就会极大地影响从众。如果见到一个偏离者没有受到群体拒绝,就会显著地减少规范性压力。当然,如果群体嘲笑偏离者,或者威胁偏离者,那么群体对偏离者的反应实际上增加了从众行为。⑵群体规模(混合版):在阿希的实验中,他通过改变小组成员的数量(115),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从众也更容易发生。但这个人数有一个极限,即不超过34人。如果超过这个范围,人数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如果个体是对群体规范性压力作出反应的话,他们主要关心群体是如何反应的,然后模仿这种反应。当五个人的群体中其余四人都以一致的方式行为,他就很容易了解规范是什么。对他来说,群体规模的增加并没有使辨别群体规范变得容易。所以,从规范性角度上讲,当群体的规范增大到4人以上,人们不能期望从众程度也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如果个体关心的是从群体那里获得信息的话,给出一定回答的人数越多,我们对信息的信心越足。所以,当信息发挥作用时,我们认为群体规范与从众有着线性关系,群体规模大,从众的程度也大。⑶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赖性及对群体规范的从众倾向也越强,个体会为了群体的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⑷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屈从于群体的压力。一般来说,地位高的成员经验丰富、能力较强、信息较多,他们的看法和意见能对群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使地位低的成员屈从,而地位低的成员很难影响到他们。⒉个体因素⑴年龄和性别。从性别来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