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浅析城市中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规划摘要:随着当今国内市场经济繁荣和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城市中心的历史街区如何把脉和重塑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为例,在现状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关键词:淡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历史街区是在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记录着一座城市及其社会的生活状态与文化特征。这种记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城市宝贵的财富。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历史街区迫切地需要加以更新,即在保护街区历史文化信息的前提下,改善建筑质量,整治空间环境,使历史街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传承发展。一、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老城历史街区概况淡水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惠州市惠阳区淡水镇,南起崇雅路,北至东门街,西起淡水河,东至白云五路,总面积约767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约412公顷。淡水老城街区是东江流域最繁华的商业集镇之一,保留有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街巷格局和商品交易专业街道,以及集中成片的客家民居、宗祠建筑群等,较完整地体现了惠州古老集镇的风貌。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们在淡水河边渔猎耕织,繁衍生息。晋时已有圩集。清朝时期,淡水发展成多功能集镇,设立“司署”和盐大使,形成猪行街、大鱼街、米街、灯笼街等商品交换专业街道,并筑成
f周长3150米的城墙,设8座城门,奠定了现在的老城整体格局和风貌。民国后,淡水成立了东江解放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成为抗日战争时期香港至内地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解放后,淡水作为惠阳县政府驻地,成为惠州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历史街区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淡水老城保存了较完整的古城格局,现存传统街巷四通八达,呈格网状分布,以传统商业街道和生活巷道为主。部分街巷仍保留青石板铺装,多条商品交换专业街道至今仍保留原有名称,传统商业功能延续至今。街区范围内共有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庙、邓仲元故居、淡水祖庙遗址、壶园),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魁星楼、广义会馆)和4处不可移动文物(邓氏宗祠、珍合楼、两秀新居、崇雅书院),及历史建筑104处。不仅数量众多,且风貌突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形式同时具有客家围屋和惠州本土建筑的特点,主要为清朝的客家围屋和民国时期的岭南传统民居,另有宗祠、书院、会馆等多种类型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