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官方最新的诠释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十六号文件,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套文件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目前辅导员集高校德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成长指导顾问几个角色于一身。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辅导员cou
sellor欧美、日本等国的大学普遍存在着“cou
sellor”这一角色,他们多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学生事务工作者,对学生提供专业的辅导咨询cou
seli
g服务。“cou
seli
g”一词在我国的台湾地区一般被翻译为“辅导”“咨商”、,在香港地区,相关的专业人士也都使用“辅导”的译法。因此,在港台地区从事辅导工作的人都被称作辅导员。如此一来,我国大陆地区的辅导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辅导员便产生了概念上的冲突。前者主要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学生事务的工作,一名辅导员必须对一个班级或者楼负责。后者则无需对任何学生实体负责,而是专心致志为学生的成长成材提供各类辅导咨询服务。我们认为,两者的工作本质上都是高等教育规律的要求,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辅导,是全面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翻译的角度来说“辅导员”和“cou
sellor”可以说是对等的。二、辅导员的产生和发展1.发达国家和地区辅导员的产生和发展美国的辅导员制度至今约100年的历史。从美国辅导员协会ASCA对辅导员工作的解释来看,之所以需要辅导员,是因为辅导咨询这种处于教学外围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当教学、课程、硬件、管理等高等教育环节越来越完善的时候,一些外围的改革却跟不上,这些外围的工作包括心理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等。由此可见,美国的辅导员是随着高校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辅导顾问工作诉求的时候才产生的。1908年,美国心理学家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了第一家辅导中心,专门辅导青年去认识自己的志向、能力和兴趣以便寻求合适的工作。这项服务在美国大受欢迎,帕森斯也因此被称为“辅导之父”。与此同时,美国的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也促进了辅导的发展。辅导运动在美国各地兴起,学校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设立了心理辅导的学科,并且也开始由学校的1
f任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职业辅导,最初任课教师的兼职辅导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经验性谈话上。后来,学校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