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分析
je
ifer发表于200822155500
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合作学习在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使得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而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存在着一些低效现象。一、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通过观察和教学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1.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使合作流于形式。2.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通过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3.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的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4.角色分工不到位,各组成员分工不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而且,成员内分工不到位,各人担当的角色比较固定,往往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代表发言,而忽视了表达能力较差学生的锻炼机会。合作学习时,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学习成绩好的自然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代言人,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只是其陪衬。5.教师思维固定化,扼杀学生思想火花在实际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充当了不恰当的角色。教师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成了控制者。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了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样教师就缺乏一种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灵活处理的能力,很多时候教师反而成了学生思想火花的扼杀者。
f6.教师评价不全面有的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二、小组合作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