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1、5、10甚至更多,从而把BIM软件完全考虑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工具和成本中心。
f22BIM软件本身这个市场的影响力和占有率角度
我想业内人士都能看明白,事实上,即便站在整个建筑业的立场上,也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BIM软件组合才能够最大限度服务于中国工程建设行业,以实现建设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的最优结果呢?
如果站在BIM软件本身这个市场的立场上,就是要研究我们国家需要一些什么类型和功能的BIM软件?这些BIM软件如何得到?这些软件各自的市场规模、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如何?等等。
这是一个软件适应客户还是客户适应软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简单的供求关系问题,这归根结底是一个市场经济话语权的问题。
BIM软件使用者的话语权和BIM软件开发者的话语权如何在博弈中获得共赢和平衡,是中国BIM软件战略需要考虑的又一个重要问题,而在上述两者之间站着的是政府行业主管部门。
根据上述分析,作者提出下列BIM软件中国战略目标供同行拍砖:
f3BIM软件中国战略行动路线探讨
美国和欧洲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BIM这个被行业广泛接受的专业名词的出现以及BIM在实际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但是美欧对这种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小范围工程实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而且一直没有中断过,乔治亚理工、斯坦福和宾夕法尼亚等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如果从具有市场影响力的BIM核心建模软件来看,ArchiCAD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产品,Be
tleyArchitectireTriForma)、Revit和DigitalProject则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美欧形成了一个BIM软件研发和推广的良性产业链:大学和科研机构主导BIM基础理论研究,经费来源于政府支持和商业机构赞助,大型商业软件公司主导通用产品研发和销售,小型公司主导专用产品研发和销售,大型客户主导客户化定制开发。
f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是:BIM基础理论研究基本没人做,政府科研经费支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美欧BIM基础理论研究的本地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通用产品雏形研发和小范围工程试验,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论文、非商品化软件、示范案例上,既缺乏机制形成商品化软件,其研究成果也无法为行业共享;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和资金实力,国内大型商业软件公司只能从事专用软件开发,依靠中国市场和行业的独特性生存发展;至于小型商业公司就只好在客户化定制开发上寻找机会,而这种经营模式严重受制于平台软件的市场和技术策略,使得小型商业公司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