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误区及对策
作者:汪维佳来源:《教育界下旬》2014年第10期
【摘要】问题导向式的课堂教学具有明显优势,国内许多高校在公共政策学教学中引入这一模式时存在着两个误区:将“问题”误解为疑问或是现实缺陷、将“问题导向”基本等同于“实践指向”。为避免这些误区,必须以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形成“真”问题,注意将现实思考及时回到理论以推动对理论的更深入理解,并更新理念完善本课程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问题导向公共政策学课课堂教学
近几年,国内高校的公共政策学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增强应用性、现实性、本土化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这次改革形成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导向为特色的。相比传统教学方法中“课程内容问题化”的“问题教学”,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建立在问题逻辑之上,要求教师和学生遵循归纳的思维方法,在一定背景下主动地发现问题、捕捉问题,以这些问题来建构起思考的逻辑,推进反思的发展。公共政策学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优势是:保证了学习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学生的思考始终以问题为起点、核心和指向;能激发学习者以强烈的探索欲望来开展对学习对象的能动阐释和关照,从而培养起理论的自觉意识、批判精神、反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开阔学生对“方法”的选择视野,推动学生思路更加开放、包容,能充分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先进理论的吸收和分析方法的掌握。
一、公共政策学问题导向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与规避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在国内高校已取得不少成就,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其中的困惑,这些困惑的存在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总结教训、规避误区、完善教学过程。
目前常见的误区之一是对“问题”的误解。“问题”有三种:questio
s相当于疑问,problems即缺陷,issues才是教学研究层面上真正的“问题”,是已有的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个客体。如果教学中将其局限于前两种,就会造成学生或是满足于回应问题而不是主动反思,或是专注于寻找现实状况与理想状态特别是个人理想状态间的差距。尤其后一种情况是最常见的。政策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务实的,但不是学习和研究的目的,否则便使“分析”流于仅仅描述现象,丧失创新动力。
误区之二是认为“问题导向”即“实践指向”,将前者在公共政策学课中的导向作用等同于把理论初步讲解后发现、描述、解释、解决实践问题作为主要甚至全部教学内容,在现实问题得到解决建议并论证后便结束。如此则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很难形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