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一章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2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3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4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3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现存最早;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在疾病的防治上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对发病、病因、病机及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了系统的论述《难经》:对“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伤寒杂病论》:中医学第一部辩证论治专著,《伤寒论》创造性提出“六经辩证”理论,医方之祖,“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为中药学“四气五味”奠定基础,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脉经》晋王叔和,是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第一次系统全面论述24种脉象的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提倡“寸口脉诊”《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提出疥疮是疥虫传染;漆疮发生与体质有关;分述内、妇、外、儿、五官、皮肤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其某些传染病是自然界的“乖戾之气”引起;并在诸证末多附导引法。《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开创“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陈无择《三因一病证方论》,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因:外感六淫;内因:七情内伤;不内外因:饮食所伤、呼叫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六气化热化火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故在治疗中多用寒凉药,称为“寒凉派”张从正:力倡攻邪论,主张“病由邪生”,邪去正自安,故在治疗中多用汗、吐、下三法,称为“攻邪派”李杲:师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力倡脾胃论。主张“百病皆由脾胃生”,后人称其为“攻邪派”朱震亨:力倡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善用“滋阴降火”,后世称为“滋阴派”明清时期张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注重“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源自《黄帝内经》温病学派吴有性:《瘟疫论》,创“戾气”学说。戾气多从口鼻入,往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