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孔子“仁礼”思想仁礼思想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核心观点,也是儒家世代传承的理论基础。孔子的思想中,仁存在于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应成为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核心观念。仁在政治中是实行仁政,以爱民的思想来对待百姓。但是在春秋诸侯互相争霸的年代,仁的思想是很难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尤其是不适合当时各诸侯王的需要。他们需要不断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兼并其他诸侯国,以达到扩充国土,在各诸侯中称霸的目的。所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仁思想很难被各个统治者所接受并采纳仁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是要求仁者爱人。他认为,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每个人要把仁作为最高的信念。要求每个人要将仁具体贯彻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孔子认为仁应该起着各种规则或原则的存在。子之于父,弟之于兄都应该有仁的不同体现和要求。如果将对于人民的仁的思想扩大,从家庭关系外延到君臣,君民关系来说要以对待父兄的仁,来对待自己的君主,则扩称为忠。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中,他提倡要将仁的思想置于很高的地位甚至是高于自己生命的,我想恐怕在春秋那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老百姓仍然会把保全自己的性命当作自己最高的信念,而不是孔子所宣扬的仁思想。所以想要将仁的思想被整个社会所接纳,应该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民的接受水平和他们所能到达的道德思想标准。我个人认为仁的思想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社会安定,
f人民生活富足的年代才能被人民所广为接受。再谈一谈孔子礼的思想。礼的提出早于孔子,但自孔子所发扬。中
国人崇尚礼的思想,中国人也重视礼的教育。而孔子所提出的礼是广义的礼,在社会关系中他将礼与道德相等同起来。把礼当作约束人在社会上各种行为的准则以及道德标准。他要求人们的各种行为都要按照礼来进行,事事要符合礼的标准和要求。其实对于我们现在来说,道德的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所不断完善的,而人们的行为也越来越按照道德进行规范。在这一点上是与孔子的礼的思想是相吻合的。我个人始终认为,应该把道德中的精华提纳出来,其重要性要与法律所等同,对老百姓不断的进行道德教育,毕竟道德对人的约束在前,法律对人的惩罚在后。不过在孔子关于社会关系的礼思想中似乎有点刻板,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在条条框框中来做,基本上毫无变通的可能,这一点是很难被接受的,而且也是容易束缚人民的思想与创造性的,所以我认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