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教学重点、难点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媒体设计投影仪。◆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二、解题《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2、具体研习(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f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孤独的收割人》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再次,年轻姑娘凄凉的歌声震人心魄,引人遐想,“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也许,这歌声也勾起了诗人对悲伤往事的回想,诗人与收割女的心灵已紧紧暗合在一起。综上所述,雄浑的自然、活动的人、凄婉动人的歌声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诗人的心灵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