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刘振平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灵魂,本文在介绍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础上,研究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推广提供参考。关键词:行动导向;高等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结构,劳动组织方式以及对人才的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化要求劳动者掌握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属于不同岗位、甚至多种职业的技能和知识,对能力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职业教育中教学法也在迅速发展更新: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全局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方法、社会及个人能力。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背景及现状分析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条主渠道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促进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一发展的现状首先,高职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
f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近年职业教育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接受和重视,其发展速度加快,迎来了职业学校“火爆热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向就业本位回归,不再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再盲目地转向普通教育,而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国际化可用人才。其次,人才培养特征逐步明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便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再次,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占高等教育的一半。2012年高职高专招生人数超过600万人,是2005年的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