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册就有60首,还有每册课内有510首不等,粗略估计最少30首,所以初三学生有近200首的诗词储备。如果写作中能活用这些诗词,写作语言何愁不靓丽起来?三、将教材作为学习写作技巧的范本。教材里的文章,学生都印象比较深。在讲练作文时,如果以教材为例子,学生会有亲切感,对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比较容易掌握。其实教材谋篇布局方法可借鉴的很多,这里仅举两个例子。1、先抑后扬法。案例1: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鲁迅饱含深情的追忆了阿长,表达了对阿长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真挚怀念之情。但文章开头首先写的却是阿长种种让人“讨厌”甚至“憎恶”的行为,“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等等,文章“抑”至极点。随后便写到了阿长的好处,尤其是给“我”买来了“我”念念不忘的带图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得很成功。”“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对她的怨恨,也“从此完全消灭了”。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既符合对一个人的认识过程,又使对阿长的追忆显得真实、可信,更能使阿长这个普通人的形象更加丰满,避免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很值得我们参考学习。那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抑”和“扬”的关系呢?2、材料安排上详略要得当。在一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应浓墨重彩细加叙述和描写,哪些地方只要一笔交代,这不是根据写作者掌握材料的多寡来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的。确定哪些地方要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这是有原则的。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