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金属弹簧、橡胶减振器和减振垫等隔振,减少振源的振动输出;在振源设备周围地层中设置隔振沟、板桩墙等隔振层,切断振波向外传播的途径。
个体防护穿戴防振手套、防振鞋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振动危害程度。其中最重要的是防止手指受冷。
国家标准GBJl0434—89《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有相应规定,超过规定时按标准缩短接振时间。
三高温1.高温危害1高温对人体的影响高温作业人员的作业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温度达到28℃时,人的反应速度、运算能力、感觉敏感性及运动协调功能都明显下降。普通作业人员的作业能力,35℃时仅为一般情况下的70%左右;重体力劳动作业人员的能力,30℃时只有一船情况下的50%一70%,35℃时则仅有30%左右。高温环境使劳动效率降低,增加操作失误率,引起中暑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长期高温作业数年可出现高血压、心肌受损和消化功能障碍病症。高温作业的危害程度与气温、湿度、气流、辐射热和个体耐受性有关。国家标准GB4200—84《高温作业分级》依据生产性热源、工作地点气温和劳动时间率将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级别。GB935—89《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
10
f时间限值》是依据工作地点温度和湿度、劳动强度制定的不适用于辐射强度超过12.56J/cm2.mi
或3卡/cm2的高温强辐射热和露天作业。
2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主要是根据各地区对限制高温作业级别的规定例如建设项目宜消除Ⅲ、Ⅳ级高温作业采取措施。
1尽可能实现自动化和远距离操作等隔热操作方式,设置热源隔热屏蔽热源隔热保温层、
水幕、隔热操作室间、各类隔热屏蔽装置。2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置全面、局部送风装置或空调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供应清凉饮料。3依据GB935—89《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的规定,限制持续接触热时间。4使用隔热服等个人防护用品。解决高温作业危害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防暑降温措施,主要是隔热、通风和个体防护。
四、与职业工作有关的疾病
与职业有关的疾病主要是指在职业人群中,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它的发生与职业因素有关,但又不是唯一的发病因素,非职业因素也可引起发病。是在职业病名单之外的一些与职业因素有关的疾病,但常常是职工缺勤的重要因素,是职业卫生工作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例如搬运工、铸造工、长途汽车司机、炉前工、电焊工,由于长期弯腰、下蹲、站立、躯干前屈等不良工作姿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