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的实证分析
Abstract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是:农民收入绝对量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不断下滑;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极低;农民收入的来源由以农业收入为主转向多种收入来源。论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估计了各类收入来源以及宏观经济和政策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其中,农民收入的各类来源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这些收入按收入的性质,可以分为生产性纯收入和非生产性纯收入两大类,其中,生产性纯收入又可以分为农业生产收入与非农业生产收入;它们按照与产业的关系,又可以分为农业经营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大类。估计期间为1978年2004年。模型估计的结果如下:1、各类收入来源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家庭经营纯收入、农业生产收入和家庭农业经营收入一直是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体,但它们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对其增长的贡献为负,其贡献额也越来越小。非生产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一直较小,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不明显。工资性收入、非农业生产收入、家庭非农业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虽然不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体,但它们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贡献最大。在家庭经营收入中,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而农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说明家庭经营收入重要性的下降是由农业部分引起的。在生产性纯收入中,非农业生产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而农业生产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非农业生产收入的增长所带来的。因此,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和非农业生产收入,成为我国农民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动力。2、宏观经济因素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提高,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呈负相关。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度的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不断提高。结论:影响和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既有经济结构的问题,也有政府政策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原因。要把增加农民收入纳入到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加以考虑,把增加农民收入和产业格局调整相联系,把促进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