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其主题中的“包容性发展”五个字很有意思。她倡导将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要惠及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由此,“包容性”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性发展的流行话题。r
r
新闻上说“包容性发展”是从大约15个不同的备选主题中脱颖而出的,选择“包容性发展”作为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的主题,就是希望在亚洲地区倡导和推动更为公平和均衡的新发展方式。“包容性发展”的提出,是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大家都在寻找刺激经济的方法,并对此前的“发展”进行了重新思考。只有“包容性发展”,才能让所有人都从中获益。r
r
海纳百川成其大,因为包容海才成其大,百川共享大的成果;聚土成山乃为高,因为包容山才成其高,土共享高的成果。今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和内容为亚洲乃至全球各国和谐共处、携手发展、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规划出了美好的战略愿景。多好。r
r
滇剧,能否包容性发展?r
r
笔者最近一段时间关注于滇剧的发展和探索滇剧的大营销,看完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后,很自然地就将“包容性发展”和滇剧联系在了一起。原因有三:一是云南要在全国树立“民族文化强省”这一品牌形象,不能仅凭口号到处去叫卖,要有自己独特的唯一的民族的文化的产业集群做坚实支撑,滇剧,显然是这一产业集群里的一颗文化明珠。但是我们没有更多的看到滇剧在“民族文化强省”里的表情和声音;二是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滇剧,至今还在云南本土上转悠,犹如闺中剩女无人结识,缺少中国气度是“转悠”的本质表现。滇剧对于政府而言就是六个字:“离不开,甩不掉”,放着就是拥有的态度,使滇剧处于很尴尬的位置;三是为了传承而去创作和管理的正面需求,与为了更好发展而去积极传承的反向配置需求的矛盾,导致了滇剧狭隘的传承和裹足不前。笔者认为滇剧的发展缺少营销、管理的包容性和拓展性。r
r
滇剧表演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她兼容并蓄了徽、汉、秦腔等剧种之长,使之具备了丰富扎实的基础,并在长达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云南民间多种艺术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族和乡土文化艺术个性,具有其它省市地区剧种不可复制的基因区隔。2008年,滇剧作为云南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标签,进入中国第二批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本是值得云南骄傲的事情,应该超常规发展滇剧,但是在滇剧的营销和管理上,像是被“遗产保护”念了紧箍咒,越保护越遗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