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四、说课堂教学设计㈠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将小钩码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凹凸情况,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形象直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㈡讲授新课
1、通过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压力的概念。问题:(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2)压力是否一定由物体的重力产生?压力的方向是否与重力的方向一致呢?教师提供一枚图钉,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解决以上第二个问题。学生操作后得出结论:压力不一定由重力产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举出其他例子。通过学生的举例,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对压力和重力教师再从三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a、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c、设计实验:教师根据教材图10-3提供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自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提供的仪器较多,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复杂,设计方案时要围绕怎样改变压力、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如何观察和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形变)等来设计。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方框内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等内容。例如:选用小方桌模型、细沙、砖块进行实验时,实验过程应写出如下内容:a将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砖块,观察桌脚陷人沙面的深度并测量;c将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观察桌脚陷人的深度并测量;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与b中同样的砖块,观察沙面下陷的深度并测量。
e、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