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200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虞和平1
200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继续稳步发展,并显示出两大热点,一是随着2004年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正式启动,史学理论研究出现良好势头;二是因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使抗战史成为突出的研究课题。还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重视实证研究;二是重视制度史研究;三是重视新视角的开拓。下面以各学科择要分而述之。一、史学理论
本年度对史学理论的讨论颇为热烈,有关论著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不少学者强调了加强唯物史观指导的必要性,对淡化与否定唯物史观的思潮与观点予以批评。他们指出:要防止有人假借理论创新之名,行根本否定唯物史观之实。凡是离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指导和脱离实践基础的所谓“创新”,不仅不会是真正的创新,反而只会走到复旧的路径上去。2近年来历史研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淡化、背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有所增强,提出要“超越”唯物史观,其实质则是彻底否定唯物史观。3唯物史观的运用,虽曾犯过教条主义和简单化、绝对化的毛病,但是,更主要的是使历史学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如把研究重点放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统一的整个社会;把历史发展看作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有客观规律可循的过程;把历史内容看作是以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为主体,同时也包括杰出人物作用的各种社会合力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把社会意识看作是社会存在的反映。4第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问题。论者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表现说明,其要害在于:想当然地解读、虚构、歪曲和否定历史,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寻找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另类“历史规律”和“发展道路”;把支流当主流,把现象当本质,将历史上的某些失误抽象化,并加以孤立地、片面地放大。5有一些人,一方面鼓吹自由主义的“新启蒙”以“西化”中国,另一方面宣扬用儒学代替马克思主义以“儒化”中国,企图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还有人主张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要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6虽然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