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上,都体现了全面、系统、包容的广阔视野。新型城镇化战略并不仅仅考虑城镇自身的经济社会问题,而是以城镇化为动力推动未来中国的全面发展,通过城镇化引领整个中国的产业升级、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同样也不是简单生态环保问题。从人类生态学的视角看,人类生态系统是一个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包括人与自然相关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生态文明是贯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新型城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动力。在目标上,都贯穿着公平、协调、可持续的本质要求。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高投入、高能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中都包含了城乡、区域、代际之间在发展机会、资源利用、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平等权利;都包含了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国家绿色、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喀斯特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影响
喀斯特在地貌学上主要指通过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侵蚀作用,在地表形成的各种奇峰、柱石、洼地、谷地、大泉,在地下则发育成各种溶隙、通道、溶洞、暗河等现象的地形区。在生态学含义上,喀斯特又可指那种具有高效的喀斯特剥蚀(溶蚀)、以大气降水的地下排泄为主、脆弱性显著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分布,其中西南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喀斯特地区的独特地貌特征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城镇化产生影响。
首先,土地贫瘠,而且易流失、难恢复。在喀斯特地区,同样条件下土壤层厚度比非碳酸盐岩类岩石土壤层薄、分布面积小,而且具有富钙、营养成分不高的土壤成分特点。溶蚀形成各种孔穴、裂隙又为土壤提供流失通道,造成土壤不易保持。这样的土地资源条件给喀斯特地区的城镇化造成了人口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土地贫瘠使农业产量低下,土壤易流失、难恢复导致农耕开垦后土地石漠化,可用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农业能够容纳的人口有限;另一方面城市大规模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更突出。
其次,水资源分布不均,地表大多呈“喀斯特干旱”。喀斯特地区溶蚀作用使得喀斯特水文存在地上、地下两套系统。西南的喀斯特地区虽然气候湿润,降水丰沛,但因岩层漏水,大部分地表水渗入地下,造成地表径流不发达,加之土层浅薄、保水力差,更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