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打油诗就是上不了台面的下里巴人。而我们通常把这种:用词随便,用语俚俗,拙朴,别致,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的,很口语话的诗歌,称为打油诗。大家不要认为打油诗简单就心生轻视,关于打油诗的由来,这里还有个典故。话说唐代有一个人叫张打油,有一天,他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叫《咏雪》,诗云: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短短四句,诙谐有趣,生动形象。从此张打油和他的打油诗名传千古,后来者便把这一类随意
f俚俗不讲究的诗就称为打油诗,而张打油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打油诗的鼻祖。那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打油诗它是押韵的,而且是124句押韵。这样读起来就朗朗上口,更容易流传。在唐朝的时候,诗是拿来唱的。而且那时候造纸术也不发达,依然是用竹片子写字的;当然,也有人用丝帛写字,但是丝帛的价格太高,一般人用不起,只能靠口口相传。如果你写的不押韵,就不便于记忆,很难以流传下来。这首诗通篇写雪,但不见一个“雪”字,然而雪的形神却跃然纸上,尤其是最后一个肿字非常传神,意境深远。在这里,肿,这个字就是诗眼。诗眼就是使整句诗都活起来的那个字。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就是诗眼。那么,有人要问了,既然说的那么好,为什么又说它是上不了台面呢?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一个以诗取仕的朝代,在那个全民作诗的年代,他的诗歌创作无限繁荣昌盛,只要是识字的人都会来两句。唐朝,是一个缺什么都不缺诗歌的朝代,所有非正统的都是上不了台面的。好,咱继续说打油诗。相传宋代大才子苏东坡长着一张驴脸,特别长。而苏小妹的前额特宽,所以兄妹二人就经常互掐,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
f这一天,苏轼看见小妹从房里出来就吟道: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苏小妹也是一个才女啊,当然不甘示弱,便反唇相讥道: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你说苏东坡这脸该有多长啊。说道这,有书君又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相声,说两个人比赛吹牛,看谁的个子高。路人甲说:我因为每天走来走去,天空把我的头发都磨掉光了,所以成了秃顶。(现在你们知道有书君为啥也是光头了吧)路人乙说:哪算啥,我上嘴唇顶着天,下嘴唇顶着地(艾玛,啥也不说了,伤不起啊)说起打油,还有一些历史名人都写过很出名的打油诗。比如明代的唐伯虎,因为宁王造反的事件影响到他,差点被抓起来杀头,从此心灰意冷,无心仕途,就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自己书房里表明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