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每一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仔细解读新课程标准的精髓,确立正确的努力方向,这个方向至少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的。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坚决做到把每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和实践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慢慢就能在教学中找到成功的乐趣。比如:“寻觅春天的踪迹”活动,我们完全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带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观察,感悟,采访,回来再结合语文知识写成诗歌散文随笔等,既激发了学生兴趣,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还提高了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二.有效挖掘利用本土资源,把生活和语文紧密结合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确,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闭塞的乡
f村,我们的周边都有无穷无尽的能为语文所用的资源。只是有的老师有时竟“睡在黄金上哭穷”,忽略了身边的宝贵资源或没能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比如:开展“说不尽的桥”这一学习活动时,一些农村的教师就感叹“我们既没有大都市雄伟的立交桥又没有苏杭随处可见的古典小石桥,到哪儿让学生参观实践去?其实,我们都忘记了我们的身边就有一些不知名的小桥,它们或竹制或木质或石造或钢筋水泥筑,但都能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我在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就带学生到镇上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明兰桥实地参观丈量并采访当地群众,向他们询问关于明兰桥的历史故事传说等,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返校后立即根据手中素材写成一篇介绍家乡桥梁的说明性文章,有机地利用现成资源把语文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了。
三.着眼现实,关注热点,把语文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也是吻合这一理念的。每一次活动的安排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熏陶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关注当前热点,把时事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在高昂的兴趣中锻炼能力,陶冶情操。比如,开展“让世界充满爱”的主题活动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关注玉树大地震,甘肃泥石流等新近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了解在灾难面前人们的大爱无疆,再结合自身实际谈出感受,这样学生就
f在熟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