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幻觉。德国戏剧家布菜希特提出的“叙述体戏剧”理论的演出方法,用半边面具、间离性的表演以及分离场面的蒙太奇等来告诉观众,我是在演戏,强调创作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以破除舞台上的“生活幻觉”,使观众冷静地分析判断。西方戏剧理论体系中的这两大流派是针锋相对的。20世纪初,梅兰芳先生将中国京剧艺术介绍给西方观众,尽管当时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充满怀疑,但是随着对梅兰芳京剧的深入观_____(mó),他们发现,中国京剧融合了西方戏剧表演两大对立的戏剧观。中国戏剧理论家黄佐临先生曾把中国的戏剧观与西方两种戏剧观作了比较。他认为,中国传统戏剧演出时显现着流畅性,不像西方话剧那样换幕换景,而是连续不断的,有速度、节奏和蒙太奇。舞台上它的伸缩性使它非常灵活,不像话剧受时间限制。且西方话剧是把人摆在镜框里呈平面感,中国传统戏曲却突出人,人有着立体雕塑感。最后就是约定俗成的规范性,京剧创造了一整套规范动作,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生活可以更崇高、更驰____(chě
g)自由地呈现在舞台上,因为把生活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是不可能的,应坦白告诉观众,演戏就是演戏。而梅兰芳戏剧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中国戏剧的这些特征发挥到______(zhē
)于完美的地步,并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菜希特对立的互不相容和非此即彼的戏剧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完美“折中”的戏剧观,使西方人大开眼界。黄佐临先生认为,戏剧中约定俗成的规范性就像是绘画中的“写意”用绘画中的,“写意”“折来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的戏剧观,这是西方人欣赏梅兰芳的一个重要方面。梅兰芳先生的京剧表演中,既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如《贵妃醉酒》时,梅兰芳此时就是杨贵妃;又有布莱希特的“叙述”,如布莱希特最欣赏的是梅兰芳演的《打渔杀家》,他热情赞扬了梅兰芳的手势和动作,特别是对桨的运用,一个简单的工具表明了划船、路程弯曲和河流特点等方面,这是一种破除了生活幻觉的手法。法国戏剧家柔琏曾说:舞台前沿应是一道“第四堵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而对演员是不透明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最根本的区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相信“第四堵墙”,布莱希特要推翻它。而对于梅兰芳,这堵墙根本就不存在,用不着推翻。西方戏剧理论强烈的对立和冲突,却在梅兰芳先生的京剧艺术实践中得到融合和和谐的统一。37在拼音标注的空格处写出对应的汉字。①观_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