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1)在我国,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相区别):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他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的教育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3)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其他活动相区别):首先,活动对象也是人。其次,活动目的特殊。第三,活动方式特殊(特殊的规训方式)。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4)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5)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6)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2、教育的形态1)教育形态的划分依据(1)教育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3)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2)不同教育形态的特点(1)非形式化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2)形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3)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典型表征是学制的建立。(4)非制度化教育:重要体现是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思想
3)学校教育特点:可控性(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专门性(教师受过专门训练;有专门场所和设备;学生以专门学习为己任);相对稳定性(师资、场所、对象、内容、方式方法等;校园文化)4)家庭教育特点: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个别性。5)社会教育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适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6)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3、教育的历史形态1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