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的进城农民工子女中,失学儿童有近百万。失学的客观原因,无非三条:一是公立学校门槛高进不去;二是民办学校被关闭无校可上;三是交不起最低限额的学费进不了任何类型的城市学校而失学。 2003年3月,我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递交了《关于依法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的提案》,得到了教育部比较积极的办案回应。此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在去年9月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石景山区玉泉路小学看望在那里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在黑板上写下“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几个大字,并指出: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并号召社会捐款、捐物,资助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已经落实的要完善政策,没有落实的要加快落实”。随后财政部又做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在城市中小学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 今年1月,嘉里粮油捐款5000万元人民币,设立“希望工程金龙鱼农民工子女助学基金”,中国青基会正式启动“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这个计划适应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追随农民进城的步伐,秉承希望工程一以贯之的使命让农民的后代都上学,是希望工程发展15年后新的战略举措。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两难”困境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转型期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首先是农民工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面临“两难”:一是随父母进城的子女,即“流动儿童”的教育难题,二是留在家乡的子女,即“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 关于“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讨论得比较多了,总的说来,现状不容乐观。“流动儿
f童”这个群体面对的不单单是一个读书的问题,更有如何溶入他们生活的城市社会的问题。因为,农民工的后代,将不再是“农民工第二代”,而是城市新一代,城市新公民。可怕的是,这些未来的城市公民,比他们的父辈和祖辈都更强烈地感受到了不公平、受歧视。这些感受发生在他们交不起“借读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