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纯视觉的创作理念。纯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应由一系列有节奏的画面构成,无情节无故事是其标志特征。反对故事性成为先锋派导演们拍摄实验电影的理论要点之一。在他们的作品中,艺术家更关注画面、形式、镜头间的节奏,他们跳出了叙事的束缚,专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注于纯形式美的表达与思考,并在拍摄手段上进行创新。如对被拍摄物体形态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片中加入抽象的动画,甚至直接在胶片上作画、涂抹以期表达出抽象画面。
达利和布努埃尔于1929年创作的《一条安德鲁的狗》不同于《机械芭蕾》这类的“纯电影”的创作理念。影片创作缘起于达利和布努埃尔两人的梦。两人在一次交谈中提到前一天的梦境,一个说,我昨晚梦到了蚂蚁爬过手心;另一个说,我昨晚梦到了剃刀划过月亮。于是二人说,我们何不将其拍成电影?二人所描述的这两场梦境成了《一条安德鲁的狗》这部影片中的经典镜头。这部影片并未排斥叙事,只是影片中描绘的情节是非理性和不连贯的,影片中充斥着成人的欲望与抗争,情感与恐惧。人们在16分钟的影片中游走于非理性的荒诞的无序梦境。这也正符合二人的超现实主义艺术观念。
玛雅黛伦1943年创作的《午后的迷惘》从女性导演的视角反思男权社会。该片是一部精神分析学说的电影化展示,它描述的是一个归家女人进入午休状态后的梦魇场景,片中出现大量的符号化的道具,如鲜花、钥匙、镜子、刀子等,这些物品起到了极强的隐喻作用。片中的情节也是循环往复,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全片没有对白,完全借助表演者的肢体语言来塑造角色(女主角由玛雅黛伦本人亲自出演)。摄影风格上也很有实验性,晃动的镜头加深了影片紧张不安的气氛。女人每次步伐跨越不同空间的剪辑手法也堪称经典。最后在主题上的探索也颇具实验性,影片以主角死于躺椅上作为结局,也预示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抗争的失败。这部影片在摄影、剪辑、表演以及主题上的实验尝试都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创作者。
史丹布雷克哈吉1963年创作的《蛾之光》这部影片采用直接电影的方式来完成。布雷克哈吉制作这部影片时四处收集掉落的飞蛾翅膀、残缺的昆虫肢体、散落的枝叶等一些自然物品,将它们排列成一排并逐一粘在16mm胶片上,并用另一条胶带将其覆盖,用光学晒机来复制并进行曝光。影片放映时胶片上飞蛾翅膀、树叶的图像快速闪过,人们在看到这些一闪而过的无情节的影像时,不会关注具体的某一帧画面,留下的只是消逝的生命肢体的印象,从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