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3
f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中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