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改变了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课堂学习方式逐步多样化,“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课改理念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当前中小学课堂学习中最主要的三种学习方式。然而调查发现,由于教师缺乏对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原理的正确认识和操作要领的准确把握,使得这三种学习方式在很多场合下只发挥了热闹课堂氛围的效用。许多教师在没有理解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什么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之前,就把教学重点放在可观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以活动本身作为教学目的,以为只要
f采用提问、回答、角色扮演等活动方式使学生记住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就能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这种关于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的肤浅认识使得当前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出现了许多“假自主、假合作、假探究”的现象。庸俗化的互动、程序化的合作、肤浅化的探究等课堂学习问题处处可见。如在一节八年级数学“菱形”课堂学习中,教师先安排学生自学10分钟,完成三个目标任务: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10分钟后,教师检查,学生对答如流,教师高兴地表扬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得很快。在10分钟的自学时间里,学生只需要把书上的几句很短的黑体字记下,就能够对答如流地去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种问题难道需要花费10分钟时间吗无独有偶,合作学习也同样存在许多问题,许多课堂的合作学习不是基于问题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而是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更像“新课程的课堂”而刻意设计的。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然而,这种不理解设计原理、不斟酌实施策略的“假自主、假合作、假探究”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很难达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状态。四学习结果方面
“生搬硬套”、相互独立的学习目标,统整不够、体验不足的学习内容,注重形式、浮于表面的学习方式必然导致学生思维发展迟缓、问题解决能力低下的学习结果。不可否认,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