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之下的迷惘
摘要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观音山》两部作品同
创作于经济危机之下,都反映出了危机之下人们精神的不安与躁
动。本文从分析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入手,试图透析两部作品中主
人公的迷惘和彷徨,并进一步探讨迷惘面前人们展现出的态度。
关键词:《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观音山》危机迷惘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介绍
文艺作品总是跟它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作品产生于某个
特定的历史时期,它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朱立元指出:“历史是
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2005:396)。要深切
领会一部文艺作品,必须先了解它的时代背景。
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创作
于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时期。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自由主义迅
速发展,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
富差距日益变大。一度出现的繁荣局面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取而
代之的是社会的巨大经济危机、满目疮痍的萧条景象。产品大量积
压、企业大面积倒闭、失业人口大幅度增加,整个社会处于一片混
沌状态。这一时期的年轻人对社会很失望,抱有强烈的悲观情绪,
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就是这“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
其作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深刻折射出了这一时期的人们的心
f态。2008年的另一场经济危机再次给美国造成了重大打击。美国股市
急剧下跌,金融机构大规模破产。由于金融国际化的不断加强,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故而造成了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强烈冲击。中国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国家,自然难以逃脱这次危机的影响。《观音山》便诞生于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李玉与方励共同创作的《观音山》于2010年问世,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各不同年龄段人们的精神状态。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观音山》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创作于经济危机之下。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是精神的不安与躁动。反映在文艺层面,这两部作品很好地呈现出了危机之下人们的迷惘与彷徨。
二作品中主人公的迷惘作为“迷惘的一代”的海明威,其作品受到了存在主义的深刻影响,反映的大多是他们自身一代的迷惘。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马丁海德格尔曾指出,“存在”所面临的状态就是厌烦、恐惧和死亡。这在海明威的作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所呈现的主题是悲观的、虚无的和宿命的,体现的人们的情绪是惊慌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