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经常追问:如何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让学生在课堂里真正成长?虽然我无法给出标准答案,但这并不妨碍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追寻。我试图以课前—课内—课后为探寻线索,谈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个人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思考。
事实上,每一堂课都应该由三个环节串联而成:课前准备、课堂落实和课后总结反思。要上好信息技术课没有秘诀和捷径,只有扎扎实实做好课前、课内、课后的各项工作。如何落实这三个环节?我提炼出了三条原则:教师功夫在课外;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后反思成为“真行为”。
一、教师功夫在课外前几天,一位教师发了一条微信给我:“边老师,我现在有点能体会你说的‘功夫在课外’这句话了,我感觉一节课准备得越充分,一节课的时间似乎就越‘短’。”看到这条信息,我很是欣喜,欣慰她能持续努力践行这句话,但“教师功夫在课外”七个字,知易行难。是的,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一辈子持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而具体到每一节课,同样需要在上课前下足功夫。那教师的功夫到底应该花在哪儿呢?
f1把功夫花在教学思路的建构上备课备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备思路。听过许多课,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如果一位教师上课思路清晰、课堂推进有序,课就成功了一半。备思路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确定教学逻辑起点。当一个教师拿到课题时,首先应思考三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学了有什么用?这部分内容,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这节课,我希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怎样的发展?这三个问题思考清楚了,备课的起点就明确了。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再明确“教什么”“教什么更好”“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所发展”这三个问题,一节课就会形成系统有效的教学内容。二是建构上课逻辑结构。这里的逻辑结构不是形而上的条框组合,也不是教材里的陈述性结构,而是生成性的逻辑结构,也就是在课堂推进过程中,能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的意义结构。如《信息的数字化》这节课,教材上的知识点是陈述性的,而不是生成性的,为了让学生听得轻松、学得明白,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来推动教学进程。我在设计本课时,就通过“你会数数吗”“计算机里的信息为什么用二进制表示”“教室里的日光灯可以表示多少种信息”“为什么汉字占两个字节,英文字符只占一个字节”这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数字化原理,使生涩的理
f论变得好教好学。课堂不是给学生一个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