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改)
f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改善社会风气,人中君子一定要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给百姓做出榜样。B明王征讨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伐罪”,因此可能会受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C“不劳不费”而达到天下大治,实际上只是孔子“无为而治”的理想追求而已。D人君坚持德教、德化天下,才能使国内社会和谐有序,四夷自觉归附和靠拢中央政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两个维度阐述人君明德的意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前一维度的意义。B文章每个自然段都以中心句领起全段,然后紧承中心句展开分析、组织论证。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人君明德的重要性,表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D文章善于运用举例与引用论证,其中三次列举《大戴礼记》并引用相关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人君能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坚持德教、德化天下,孔子的政治理想就可能实现。B如果夏桀、商纣能像虞舜等一样,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就不会亡身亡国了。C明王只有修炼到“三至”境界,才可以进行对外征伐并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D明德至关重要,虞舜等因此得天下,还得四夷归附;而夏桀、商纣因不明德而亡国亡身。【答案】1A2B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明王征讨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伐罪’,因此可能会受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明王所征伐的对象必定是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罚罪,必然会得到所征伐之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f此处把“必然会得到”变成了“因此可能会”,故错误。C项,“‘不劳不费’而达到天下大治,实际上只是孔子‘无为而治’的理想追求而已”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这里所提到的‘不劳不费’是孔子‘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具体化”。此处把“政治理想的具体化”变为了“理想追求”,故错误。D项,“人君坚持德教、德化天下,才能使国内社会和谐有序,四夷自觉归附和靠拢中央政府”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他认为,舜、禹、汤、武丁、文王等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圣王,不仅是因为他们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得到本部族的拥护和支持,而且他们都有德化天下、四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