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3~6岁儿童社会认知培养的教育建议
作者:钱文来源:《幼儿教育教师版》2015年第07期
有关儿童社会认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远,如皮亚杰1932年对儿童社会性游戏规则的研究就被认作关于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早期研究。但是,社会认知这一概念的提出及系统研究则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直至80年代它才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随后又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社会认知研究相对较少,依据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特点而专门设计的社会性发展领域的课程也比较罕见。因此,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能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有效教育活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厘清社会认知的内涵,完善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课程
我国学者庞丽娟指出,社会认知是认知的一个方面,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受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大。在一般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更多地受到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幼儿园教育能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或者主要照料者往往更注重儿童认知的发展,相对忽视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而幼儿园教育则更为全面,且更注重幼儿对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规则和社会角色等的理解。但是,目前在幼儿园课程中有关社会认知教育的内容比较匮乏。鉴于此,完善基于幼儿生活环境的社会认知教育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认知是对社会性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即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因此,社会认知的内容由社会性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所包括的内容所决定。在社会学中,社会性客体及其关系所包括的内容有:人与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群体事件,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也应包含相应的内容。
1关于人际关系的认知
从我国国情出发,3~6岁儿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应该包括对父母长辈的关系、同伴关系和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知。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心理上的直接联系。人一来到世上,便处于人际关系之中。形成与成人、与同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人际交往前,儿童对于所要交往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必须有所认识与理解,在这个前提下,儿童还要学习其中包含的社会规则,如与长辈交往必须遵循的社会规范尊重长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