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南、北回归线:235°N、235°S;南、北极圈:665°N、665°S;东、西经的分界线:0°和180°;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
6.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经纬网。作用是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常用的经纬网,有如下类型:
7地球自转与公转比较(地球的运动是重点,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8.地球公
绕转中心地理现象
方向周期
地理现象因:地轴道的平面
产生现象的夹角,
年之内,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一天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地方时差异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转产生的
产生的原与公转轨成665°这样在一太阳光线
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各地正午(每天的12时即为正午)太阳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太阳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是90°,其它地方正午太阳个高度小于90°。昼夜长短的变化:除赤道外,其他各地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和秋分全球昼
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南
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现象;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的地
区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昼现象。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即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北半
球冬半年昼短夜长,即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至次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南
半球昼夜长短冬、夏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9地球公转中的四个节气
节气
交节时间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日(D)3月21日前后赤道或0°纬线
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夏至日(A)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或235°N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秋分日(B)9月23日前后赤道或0°纬线
各地昼夜长短相等
冬至日(C)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或235°S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四季更替:在温带地区地区,四季更替明显。如长沙市居民的衣柜中就放有四季的衣服。
五带的形成: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和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把地球分成了五带。在地
球的五带中,有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现象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北寒带、南寒带。无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和无极昼、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