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节日
像世界上其他民族节庆传统一样,中国人的节日大都和中国人的
文化习俗有关。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集中的体现。从一个民族为什么要过节、怎样过节、过节有什么样的规矩、仪式等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性格、民俗、情感寄托甚至美学和艺术的修养等方面的特征。
节日是怎么来的呢?按照中国古代文献的说法,最早的节日并不是庆祝或娱乐的意思。“节”是时间段落,本来的意思是指一个具体的
时间,如节气、节令。它表示着年月日、气候与时间变化的结合。古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告诉人们时间和天气的情况。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国,节气可以告诉人们如何进行生产劳动,安排家庭、
社会生活以及举行宗教活动等,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
f节日在远古的时候的主要功能是告诉人们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后
来,除了自然界时间的变化以外,人们又选取一些有意义的时节来举行其他的社会文化活动。这样经历了几千年,中国人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
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中保留了一些最早的跟农业劳动有关的;有的则是宗教
和祭祀性的节日;有的节日后来发展成了纪念活动的日子;有的节日是
为了庆祝;有的节日则是社交游乐性的,它们就是假日,就是休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的节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已经不
完全是一个农业国,过去一些跟农业相关的节日慢慢地消失了。此外,现代国家和政府的活动也以制度化的形式改变着人们生活习惯。近几十年来中国产生了很多新的节日。这些节日有的跟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有关,有的跟时髦的娱乐生活有关,有的是从别的国家和其他文化中学来的,有的只在一部分人和特殊的社会阶层的人里有影响。总之,节日像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历史,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人五花八门
的新生活。
现在,中国最古老的跟农业有关系的节日只跟很少一部分人的生活有关系,这部分人主要是农民。农民的主要工作是种庄稼、蔬菜和养
f殖动物、水产等,他们的工作与天气和季节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他们今天仍然关心着这些节日。比如,农民非常注重立春、雨水、夏至、露水、霜降、小寒、大寒等等节日,因为这些都和他们的劳动、收获、保存
劳动产品有着直接的关系。宗教和祭祀性的节日几乎是所有人都参与的。比如清明节是一个
祭祀性的节日,过清明节的时候人们祭祀自己的祖先,希望他们保佑家人平安和幸福;同时人们也慷慨施舍一些东西去祭祀那些没有后代的或别的灵魂,希望他们也能够安宁,不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