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李、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6《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8《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9《中国药学大辞典》,作者陈存仁,成书于公元1935年,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收录词目约4300条。解放后,中药学发展的概况《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成书于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出版第一部药典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已出版过八部(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目前每5年修订一次,最新版本为2005年。《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
2
f课件
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节中药的贮藏一、中药质变主要表现:1、虫蛀:2、霉腐:3、泛油(泛糖):4、色泽变化:5、气味变化:6、质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