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太专业了,涉及了太多的数据通信知识,建议软件应该做的更加人性化一点。全站仪在进行观测的时候对碎部点编号是按一定顺序的,它会自动生成下一点的编号,比如在11号控制点观测,可以把第一个碎部点在11这个文件里取名为
f111,之后的编号仪器会自动生成112113,这样对电子绘图和记录草图的人员都很方便。还有,最好一个测站一个文件,方便画图和导入,如果某个控制点测得的碎部点太多可以考虑建立两个文件。在此说明一下,有时碎部点在两个测站都可以看得到,为了绘图方便,尽量使两个测站记录的碎部点数相差不大,这样绘图的时候就不会产生一个测站上测了一两百个点,旁边一个测站只测了二三十个点的情况。还有,在观测时尽量保持大的物体的完整性,比如说测一个房子,尽量在一个测站定下它的三个角点,这样就不会在手工绘图和电子绘图时出现很多分散的点。文件管理也会方便很多。在存储文件中,它只能存不到二十个文件,因此每天的测量成果必须及时导入电脑,然后从全站仪里删除这个文件。全站仪进行测绘的时候还要把坐标自动计算打开,方便校核。具体手工绘图时只需要测量平距就是了(平距选项中包含了方位角和竖直角、平距、棱镜高等)。全站仪在进行碎部点测量的时候还可以进行校核,包括主控点的校核和碎部点校核。碎部点校核比较简单,相当于分别从两个测站测同一个碎部点,然后看一下坐标相差多少,再展在图里看一下是否二者能完全重合。对于控制点,最好选三个,一个架站,一个后视一个校核,如果没有三个点可以选择后视点进行坐标高程校核。我们在进行校核时就发现支导线的高差有些超限了。还有,观测时由于棱镜的放置只有圆气泡,为了精准起见,可以先对准棱镜下边的尖,固定水平转动,在用竖直旋钮转上去,看一下是否对准的是棱镜的中心。距离比较远时,最好选择人少车少的时候进行观测,一是不会阻挡视线,二来不会受到热空气扰动的干扰。在测量碎部点进行主控点坐标校核时发现有些控制点高程差太多,第二次重测高程时,在图书馆门口刚刚停下来一辆大巴,仪器与棱镜相差约80m,视线恰好从车旁穿过,结果盘左盘右高程相差达到1cm(还不是往返侧),后来才发现,看到的图像本身都不稳,上下跳动得厉害。2棱镜的使用:棱镜的使用:棱镜使用过比较简单,唯一记着的就是如果换了棱镜高必须及时通知观测的同学,叫他也修改一下棱镜高(这个很好设的),对于不要高程的点药及时记录。棱镜的高最好自己量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