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辛亥革命
图示本章逻辑关系
一、本章主要内容归述本章讲授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章里面讲了近代以来来自中国各个阶层的试图挽救或改变中国的政治尝试,也曾讲了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运动。但我们称作“早期”探索。本章显然不属于“早期”范畴。为什么呢?就是毛泽东讲过“辛亥革命才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革命”。这就是说,辛亥革命超越了早期那些运动,真正摸索到了改造中国的正确方式革命!在这一点上它即继承超越了太平天国运动,也继承超越了戊戌变法,打开了中国近代进步的闸门,造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认为孙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1)20初期10年左右的社会情况:被统治者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统治者不能再继续统治下去。(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准备:(1)从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f(2)宣传工作。革命派的主要鼓吹者和文章,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3)首要的是组织的多次武装起义:从1905年未遂的广州起义到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4)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分析。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武昌起义所引发的辛亥革命高潮。(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及其政权性质(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以及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4)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历史局限)
二、各节分别讲授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三方面条件促成辛亥革命爆发: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即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下去)辛亥革命是与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其特点是:在政治控制前提下,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同时,英国侵入西藏地区。(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1901年至1911年10年间财政开支激增4倍,人民负担沉重,激起了民众的普遍反抗。(表现为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抗租、抢米斗争、罢工、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