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品行修养、礼乐制度等。《尚书序》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即文籍源于结绳记事和结绳占卜。文被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的意思,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孔子此言“质”,指内在的仁德,“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这里的“文”就是文饰、装饰、人的品行修养的意思。“化”的本义是变化、改易,古字为“匕”,在甲骨文中,“化”字左边是一个向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向右倒立的人。合起来一正一反,表示变化。《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国语晋语》“胜败若化。《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后来“化””:”:”字引申为“感化”“教化”“产生”“乞讨”等几个意思;由“教化”引申为“风气”和“仿、、、效”两个义项;由“产生”引申为“死”,又由“死”引申为“消融”,由“消融”又引申为“烧”“教化”是文化中“化”的核心含义。。“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观察人的伦常秩序,以教化天下,移风易俗。中国古代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就是礼乐制度和法令条文,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伦常秩序。中国人讲五伦,即五种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用孟子的话概括,即“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有了礼与法,”人与人的关系才有条理,才能实现上尊下卑,上下有序、君臣和谐。“以文教化”的意思十分明确。西汉以后,文化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双音节词。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云“圣人之治天下也,西安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也,而后武力加焉。”这里的“文化”与“武力”相对应,指的是法令制度、道德信仰等意思。文化作为因人而生的现实形态,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并且又因不同的时代、环境、民族等而有所差异。西方文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