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变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f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答案】B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可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f知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