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机制、培训条件
1,缺乏健全的组织机制,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模式普遍是自上而下、逐层领导。学校活动由上级团组织领导,校园内的志愿者组织通常由三级构成,校级志愿活动指导中心、各院系的志愿者组织以及基层志愿者小组。但是,在这种模式下,不少志愿活动为上级组织提出,下级组织负责落实,缺少相互协调与沟通的环节,这种类似于硬性摊派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了志愿者活动“自愿”的基本理念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失去活动的吸引力,对活动效果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志愿活动中忽视组织目标设计。不少活动目标仅仅是停留在口号宣传上,一些活动目标定位过于简单,活动目标缺乏挑战性和吸引力,难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发挥他们的凝聚力。2,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由于缺乏信息交流,组织者往往对活动内容进行大力宣传对于活动效果缺乏评价。主要表现在缺乏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许多志愿活动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导致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随入校时间的增加而骤降。例如,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成立之初,参加人数很多,成员活动积极性也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的失误、激励上的欠缺,实际坚持下来的往往只是少数,出现了大学生渴望参与志愿活动,但实际行动又不够坚定的矛盾现象。3,缺乏必要的培训条件。志愿者通常是不求物质报酬,出于自由意愿,付出时间及精力,为了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主动承担社会公益责任而服务社会及他人的人员。志愿者不仅需要有关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还需要有关个人成才、意志养成、合作精神培养等众多方面的培训。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大学生最有吸引力且效果最好的培训项目是志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和团队文化培训或素质拓展,相对欠缺的是相关法律常识以及健康保健知识的培训。而对志愿者意志养成、人生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则较为少见。很多志愿服务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预见性,只是在活动开展前对志愿者进行集中培训,而没有建立一种长效的持续性的培训机制。这样对志愿者而言,只是在短时间接受某种技能和知识强化培训,而并没有形成一种持久性行为选择,这会对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我们的对策:
f1加强宣传力度,为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促使大学生加深对志愿者活动的了认识,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要注重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既要加强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