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大,他们把技术,资金,和对美丽生活的向往带了回来,于是从观念上温州人就变了,别人是从政,好好学习找好工作,这里是自己当老板。那个年代,由于刚开放,制度上,市场竞争远没有今天规范和激烈,一定程度上,温州的成功由于当时的空白。就这样,温州从一个务农小镇,变成了一个生意人的城市。不变的是这里的政府依旧弱势,这里的铁路是企业家出资修的,飞机场也是企业家建的。老头子说,台湾问题不解决,温州就这样了,基建好不起来。即使这些年缓和了很多,但长久坚持的政策仍旧有很多的延续性,改不掉。所以好些有抱负的领导人来到温州也很沮丧,不作为的政府,拿什么政绩来升官。但有些人却很开心,因为这里都是富裕者,政绩不作为,但是自己经济和人脉上可以完全不足这些缺点。即使你清清白白,你退下了以后,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做生意,这里领导人下去后经济上还是很吃香的,大把的人想结实他们呢。而且不犯法,何乐不为。当然了,我们不讲那些贪赃枉法者,说实话,我也只是听说,极个别贪官贪污的数目完全可以称得上现代版和绅,数目太大,不敢上报,报上去了只怕整个市政府都得整顿,这只是5年前的谣传,不要多想。何况那些人估计都跑外国去了。就这样一个大前提,总结起来是这是一个畸形的城市,个人极度富裕,政府却相对贫穷。温州最有势力的不是政府,而是温州商会。那么。我们回过来讲,温州人第一代企业家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富一代,绝大部分不
f靠官不靠其他关系,就靠吃苦和生存下去的信念成为了企业家,那么第二代也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第二代。他们父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也缺乏对财富如何运用和保存的认识。其他地方的企业家还是有相当部分是官僚阶级或者有一定层次的人,可这里的人大部分泥腿子出身,有了钱怎么办。花呗。于是这里就成了这样,父母无法向子女灌输正确的金钱观,何况他们本身文化低,靠得是吃苦和机遇打下的江山,自己也可以不知道如何让这些金钱带他们家族升华。所以他们的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有钱人。对许多人来说,有钱就够了,在危机未来临之前,厂子每年都有大量的订单,对他们来说就是钱,根本不会考虑其他,只要接订单,花钱就可以了,从来不会考虑过产业升级这些问题,即使考虑过,大多也不会实践,他们不会思考3,4年后的社会变局,一个主要依靠低端轻工业生产的企业,他的企业家了不起也就是多跑点业务,多接订单,根本不会想,中国不断发展,人民币升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