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封建制度。5认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大机器生产,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B民族工业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前后)1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②外资企业利润刺激③洋务企业技术诱导④一些商人、官僚、地主投资于近代企业(资金)2地区:东南沿海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从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1原因:(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2)为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2代表人物:著名的实业家主要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思想:
A体用之争
f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入,对中国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使清政府内部出现分化。2派别及主张:(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体西用”的文化主张,要求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2)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a)初期:坚持“与列强进行商战”的思想立场,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b)后期:与洋务派分道扬镳,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要求。3影响:(a)洋务运动时期的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b)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他们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B维新思潮1背景:(1)政治上: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3)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上:西学知识的增长。2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主张:(1)康有为:设立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特点: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借用孔子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2)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