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宅院的正落两侧还可以有平行的边落轴线,边落轴线上排列花厅、书房、园林以及戏台等,为居住休闲创造了一方舒适优雅的环境。
针对苏州的特殊环境,民居建筑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一是布局紧凑、楼高两层,密度大、占地少、沿街面宽小,适应了明清以来苏州地少人多、地价昂贵的社会需求。
天井高深,减少了太阳辐射,拔风采光效果良好,夏季凉爽宜人。
6
f纵长的民居序列间,通常会留出很窄的夹道,称为避弄。具有交通、巡逻、通风和防火的作用。
建筑密集会带来火灾的隐患,木构房屋容易延烧成片,所以大部分民居砌出高耸的马头墙以阻隔火势蔓延,围墙高耸,使得天井更加的高深。
这样更能避开夏日阳光直射,阻挡湿热的季风。在夏天非常明显,天井里阴凉蔽日,非常舒适。虽然冬天有些冷,但江南的冬季不长,多穿些衣服,用点暖手炉之类的保暖措施也还过得去。
建筑密集,四周又围墙高耸,很难向外排水,所以住宅的屋面排水都处理成内排水。
雨水最后由天井暗沟汇集排出去,这种
7
f“四水归堂”式的建筑屋顶处理也是江南民居的通行原则。
苏州民居很重视生活空间的园林化,即使在非园林的宅内也常用园林手法营造出与自然相通的空间景致,不仅调节了小气候,也美化了景观和心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正是江南人对自然环境喜爱和亲近的表现。
马头墙产生出各种轻巧秀丽的形式,脊饰简洁而线条流畅。
正脊相应分为三段,端部轻巧起翘,加上灰瓦白墙,门窗纤细空透,木构不施彩绘,再配之以自然鲜丽的植物,江南民居的素雅秀丽尽显其中。
苏州是河网密布的水乡。水巷也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渠道,大户住宅往往前街后河,前街进人,水巷进货。民居常在后门水巷边设私用码头,可以
8
f停船、取水。有些小户民居临河建宅,有靠水、跨水、面水等灵活布置。这种小宅的平面大多不规则,顺应街道水巷而建。主体建筑或也有天井院,靠水一面建码头或挑出近水的磴道,可以淘米、洗菜甚至登船。
这种小宅也可以建成两层,上层住人。底层可向河浜自由的出挑,形式灵活多样。
有句古诗描写江南水乡“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舟楫”,说的就是这种情形。与苏州民居相比,其他一些江南民居也有厅井式民居的基本形制特征。但
9
f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建筑构成和细节上又有较多的创造。徽州民居
徽州明清时期商业发达,地少人多。民居也常建两层楼,井窄楼高,遮蔽炎炎夏日。平面规整经济,节约用地。还有四水归堂。住宅四周都有高大的封火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