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选自《文汇报》,有删改)6下列关于“乡土”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对“乡土”非常强调,试图关怀它的价值,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一定的关系。B“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就没有“乡土”的概念。C“乡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D从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的存在,感受到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7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病。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土”与城市或“现代”对抗的事实,说明在现代性思潮中,“乡土”与现代性渐行渐远。B古代的怀乡与现代的怀乡有着很大差别,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C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虽然“乡土”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但不能说现代文学的“乡土”
f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D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这充分说明现在的“乡愁”已经不再具有乡土离别的韵味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12分)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首先表现为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中国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主张思想与实践的融通,表现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上,就是重视美善关联,注重体验教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人生实践往往难分彼此。孔子的美善自得之乐、庄子的逍遥自在之乐,既是现实生存之乐,也是精神自由之乐。魏晋名士的淋漓洒脱之乐、宋明士大夫的雅适把玩之乐,虽然境界之壮阔不可与孔庄并提,但也是对艺术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实践。20世纪初开启的中国现代美学,自觉将审美、艺术与人生相贯通。【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