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摘要: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病程长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血管、心脏等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引起脑梗死等严重后果,通过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探讨其与糖尿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2型糖尿病;缺血性脑梗死;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彩超
1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查分析
11一般资料
作为调查对象的糖尿病组110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依据按WHO标准,其中男76例,女34例,年龄38~85岁,平均675岁,病程2月~21年。非糖尿病组110例,男76例,女34例,年龄38~85岁,平均654岁,病程分别为6月~35年和3月~18年。正常对照组经临床体检健康者110例,男85例,女25例,年龄45~85岁,平均685岁。均已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和其它器质性疾患。糖尿病组与正常组、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测定FBG、2
hPBG、FINS、Cr、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24h尿微白蛋白(ALB)、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BMI指标。入院后3d内行超声检查颈动脉。
12仪器与方法
仪器:GE公司ViVi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颈后垫一软垫,头后仰,探头置于患者颈部,头稍向对侧转动,检测颈总动脉全程及颈内动脉起始处2cm,尽可能检查至颈部最高点。先用二维超声,然后加彩色血流显像,注意观察彩色血流信号有无充盈缺损,辨别缺损部位斑块的性质及范围,从近端至远端连续观察斑块的长轴和横轴实时二维图像。二维超声观察血管解剖结构,测量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管径宽度,有斑块者观察斑块的位置、形态、大小、范围及有无狭窄及阻塞,并记录斑块的形态特征。测量内径狭窄率1。
根据斑块的病理成分和相应的组织回声,将斑块分为软斑、硬斑和混合斑。软斑为均匀或不均匀的形态不定的弱低回声;硬斑呈较强回声,可伴有声影的斑块;混合斑块也称复杂斑块,表现为回声不均匀、强度不等及不规则,范围较广,且常发生斑块溃疡,斑块内出血及坏死,容易造成严重狭窄和栓子脱落,被认为是引起脑梗死的危险性斑块2。
f13诊断标准
颈动脉中-内膜增厚毛糙(IMT10mm);颈动脉斑块:一侧或双侧血管内见附壁斑块(包括硬斑、软斑及混合斑)。
1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