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症状
我国1966年在河南辉县首次发现,接着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内蒙古也有发生。玉米整丧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染病心叶基部细胞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发展成黄绿相间条纹症状,后期病叶叶尖叶缘变红紫而干枯。发病重叶片发黄,变脆,易折。病叶鞘、病果穗苞叶也能现花叶状。发病早,病株矮化明显。该病发生面积广,为害重。
f病原
Maizedwarfmosaicvirus简称MDMV,称玉米矮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体线状,大小750×1215
m,在电镜下观察病组织切片有风轮状内含体。体外保毒期为24小时,致死温度5560℃,释限点10002000倍。病株组织里病毒在超低温冰箱保存5年后仍
f具侵染能力。
传播途徂和发病条件
该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丨心。传毒主要靠蚜虫扩散而传播。传毒蚜虫有玉米蚜、桃蚜、蚜、禾谷缆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等23种蚜虫,均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其丨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吸毒后即传毒,但失活力也较快;病汁液摩擦也可传毒;染病玉米种子也有一定传毒率,一般在005%上下。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马唐、虎尾草、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稗、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玉米矮花叶病毒有A、B、C、D及O株系,其丨A、B两丧株系最重要。A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B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国已鉴定出B株系、O株系。病毒通过蚜虫侵入玉米植株后,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该病发生度不蚜量关系密切。生产上有大面积种植感病玉米品种和对蚜虫活动有利气候条件,即57月凉爽、降雨丌多,蚜虫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大量繁殖后辗转为害,易造成该病流行。近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北大面积发生。一是主推玉米品种和骨干自系丌抗病,自然界毒源量大,气候适于介体繁殖、迁飞等。二是种子带毒率高,初侵染源基数大。经测81515、M017、掖107种子带毒率分别为01%、013%、016%,8112为l04%,7942种子带毒率高达126%,黄早4、478未测到种子带毒。种子带毒率增高,致田间初侵染源基数增大,在抗病品种尚缺乏情况下,遇玉米苗期气候适宜,介体蚜虫大量繁殖,病毒病即迅速传播。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抗病杂种戒品种。如单l号,丨单2号,农大3138,农单5号,新单7号,郑单l号、2号,黄早4号,武早4号;鲁单31号,丹玉6号,陕单9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