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篇。D、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立的高峰。李白的诗飘逸豪放,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杜甫的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尤长于古体诗和律师。(9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节日是人们从一年中确立的对它抱有特定期待的日子,流淌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节的本意是竹节,天地有节而形成了四季。推而论之,四季有节就是一年四季的各种节日。中国是个农业社会,节日的源起与农业社会的农时、天文、历法密切相连。原始崇拜、巫术、禁忌是节日的另一渊源。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弱,形成了对天地日月及各种动植物的图腾崇拜和各种迷信禁忌。商周时代的天子,都有祭祀日月星辰、社稷山川的祀典。这些自然崇拜,许多都成为后来节日的渊源。在《国语鲁语上》中,柳下惠详细叙述了祭祀的典章制度,受祭祀的都是同大自然斗争中兴利除害、造福人类的人物。而祭礼日月星辰,“民所以瞻仰也”,祭祀“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祭祀“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古代还凭借着感情和质朴的生活方式来认识自然。例如,古人对各种天灾人祸作不出合理的解释,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都要举行大规模的驱鬼逐疫的仪式,叫做“傩”、“大傩”,这是春节除夕的渊源。经过一冬的干燥,春天一打雷,很容易引起火灾,便产生了禁火冷食的禁忌。《周礼秋官司寇司氏》载:“中春,以木我铎修火禁于国中。”这是寒食的最早起源。春季是瘟疫、流行感冒的易发季节,人们就到郊外水上盥洗,以祓除瘟疫,这是修禊节的来历。到唐朝,寒食、修禊(踏青郊游)、扫墓等风俗融合成清明节。五月夏季,蛇、蝎、蜈蚣、蚊、蝇等毒虫都进入了旺季,伤口也容易发炎,所以古人视五月五为恶月恶日,以五彩丝系臂驱瘟、避邪、止恶气,悬艾草禳毒,喝菖蒲酒、雄黄酒防止五毒虫叮咬,这便是端午的节日内容之一。端午节是具有人文倾向和纪念意义的节日,先秦两汉时,南方的龙舟竞渡各自纪念本地的历史人物。吴越一带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荆楚一带纪念屈原。隋唐统一后,经过各地风俗的融汇和渗透,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屈原得到民众最广泛的认同。从这些原始崇拜、巫术、禁忌中,我们可以发现远古节日设立的可贵的文化精神:在远古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节日表现了人们在险恶的条件下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抗争,对人类r